总有人被古代大书法家的绝妙笔墨所臣服。看到王羲之的《兰亭序》,人们会感叹其笔法的精妙与气韵的生动。面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人们能感受到笔墨之间蕴含的悲愤与力量。观摩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人们能体会到一种不拘小节而又意味深长的文人情怀。
这种臣服并非愚昧盲从,书法这门艺术,从甲骨文、金文开始,历经篆、隶、楷、草、行的演变,其技法的积累、审美的确立,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以他们的实践和理论,逐步构建和完善的。
在这个意义上,历代被公认的大书法家,如钟王、颜柳等,他们就是书法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关键节点。
展开剩余90%他们的作品,经过历史的筛选和时间的考验,成为了衡量书法艺术水准的标尺。他们的用笔方法、结字规律、章法布局,被后人总结为法则和范式。
因此,对这些大书法家的敬仰,本质上是对他们所代表的那一整套经过千百年锤炼的艺术标准和文化遗产的尊崇。这种尊崇,是理解书法、学习书法的起点。
这些大书法家的优秀,首先体现在他们对前代遗产的深刻理解和全面继承上。书法艺术的学习,历来强调“取法乎上”,即向最经典、最高水平的范本学习。一位书法家的成长,必然要经历长时间的临摹过程。
没有对传统的深入把握,就谈不上个人的创造。古代大书法家们,无一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他们通过毕生的努力,将前人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达到了当时所能企及的高度。
他们的作品,因此成为了新的经典,为后世树立了新的标杆。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精炼的过程。
书法艺术的技法体系,如中锋用笔、提按顿挫、疏密虚实等,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日益丰富和精确。
所以,历代大书法家的优秀,在于他们完美地承担了传承的使命,他们是中国书法链环上最坚固、最闪亮的那些环节。
书法史并非一成不变的重复史,而是一部发展史,书法史上每一次重要的风格转变,都是由杰出的书法家所推动的。
他们敏锐地感知到时代气息的变化,并将个人的学养、性情、经历融入笔端,从而在传统的土壤上生长出新的艺术花朵。
因此,他们的优秀,不仅在于“守成”,更在于“开创”。他们尊重法则,但又不为法则所困;他们学习古人,但最终是为了表达自己时代的和自己的精神世界。
然而,当我们充分认识到历代大书法家的卓越贡献及其历史地位之后,需要思考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书法艺术在今天的意义和出路是什么?
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传承使者,其价值毋庸置疑。但它是否应该被永久地定位于那些古代大师所创造的高峰之下?
任何艺术形式,如果失去了与当下时代的对话能力,失去了发展的活力,即便曾经无比辉煌,也难免会逐渐僵化,乃至走向衰落。书法艺术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需要与时俱进,需要适应时代文化变迁而不断发展。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在社会结构、文化语境、书写工具、审美需求等各个方面,都与古代有着天壤之别。在这种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今的书法实践,不应该,也不能够仅仅以模仿和继承古代大师为最终目的。
如果后来的书法家永远只能以“像不像王羲之”、“有没有颜体味道”来作为评判标准,那么书法艺术就将停滞在数百年前甚至一千多年前。
历代大书法家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们各自开创了属于自己时代的风格。他们的精神内核是创造,而不是复制。
因此,对先贤最好的致敬,不是匍匐在其脚下顶礼膜拜,而是学习他们那种勇于吸收传统、又敢于突破传统的创造精神。
当今的书法界,存在着一种过于强调继承、而相对忽视创新的倾向。许多书法家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对古代法帖的反复临摹上,追求技法的纯熟和形似,这本身是学习书法的必要基础。
但问题在于,很多人停留在了这个阶段,将技术的熟练等同于艺术的成功,而缺乏将传统技法转化为当代表达的意识和勇气。
展览中充斥着风格、面貌雷同的作品,仿佛出自同一人之手,虽然技法精湛,却难以让人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和创作者独特的个性。
这种状况,反映出一种内在的保守和惰性。疏于发展、畏惧创新,已经成为当代许多书法家的一种通病,或者说,是一种值得警惕的过失。
书法艺术的发展,需要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凭空臆造,不是对传统的抛弃,而是在深入理解和掌握传统精髓之后的升华。
它意味着书法家需要具备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艺术修养,需要敏锐地观察和体验当代生活,需要思考如何用毛笔这一古老工具,去表现现代人的情感、思想和审美。
这涉及到多个层面的探索。在形式层面,可以探讨章法构成的新可能,吸收现代视觉艺术的养分;在内容层面,不仅可以书写古典诗文,也可以尝试表现当代的文字内容;
在笔墨语言上,可以在传统法则的基础上,探索更具个人特点和时代感的表达方式;甚至可以将书法的元素与更广泛的艺术形式进行跨界融合。
这些探索可能会有失败,可能会引起争议,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书法艺术保持活力的必要条件。
历代大书法家的优秀,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树立了标杆。而当今时代的书法家,如何为这个时代树立新的标杆?
这个标杆,不应是对古人的简单复制,而应是在充分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创造出具有当代精神、当代气质的书法艺术。
这意味着,今天的书法家不仅要与古代的杰作对话,更要与所处的时代对话,与自身的内心对话。
书法的审美标准,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在坚守核心价值如笔法、气韵的同时,包容和鼓励那些真诚的、有深度的艺术探索。
发布于:辽宁省拉伯配资-在线配资开户-专业配资平台-配资平台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