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肌营养不良,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肌肉没力气的病”,但其实它远不只是肌力问题 —— 不少患者早期因忽视孩子步态摇晃、易摔跤,或误把下肢无力当 “发育慢”,错过最佳调理时机,甚至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变形。
从中医视角看,肌营养不良的核心病机并非单纯 “肌肉病变”,而是 “脾肾亏虚、筋脉失养”。中医认为 “脾主肌肉、肾主骨生髓”,若先天肾精不足,或后天脾胃虚弱、营养运化失常,就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肌肉失养则无力、松弛,甚至逐渐萎缩;筋脉失濡则肢体活动受限,严重时还会影响呼吸、行走功能。
很多患者疑惑:“我西医检查肌酶高,但内脏指标正常,为啥肌肉还是没劲儿?” 这正体现了中西医认知差异 —— 西医侧重指标异常与肌肉损伤,中医更关注 “脾肾”“气血” 的功能状态。比如有些患者虽无内脏损伤,但已出现 “脾肾亏虚” 信号:食欲差、大便稀、手脚冰凉,这些都是筋脉失养的早期表现,若不及时干预,亏虚会进一步加重,导致病情进展。
调理肌营养不良,不能只盯着 “提升肌力”,关键要 “健脾益肾、强筋通络”。日常可适当食用山药、莲子等健脾食材,核桃、黑芝麻等益肾食物,避免油腻难消化饮食;配合轻柔的肢体拉伸,防止关节僵硬。若出现肌肉明显萎缩、行走困难,需及时用中药调理,通过健脾药(如党参、白术)补气血,益肾药(如熟地黄、杜仲)填精髓,通络药(如鸡血藤、牛膝)通筋脉,从根源改善营养运化与筋脉濡养,延缓病情发展。
发布于:北京市拉伯配资-在线配资开户-专业配资平台-配资平台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