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厉亦平
引言:9月23日秋分,浙江美术馆的玻璃穹顶在午后阳光中折射出丝缕光影,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在此拉开帷幕。以“重构星空”为主题,这场汇聚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45位艺术家的展览,用70余件纤维作品在丝绸之城编织出跨越地域的文化对话。
在天然材料与数字技术的交织中,策展理念的深意、艺术家创作的巧思与观众体验的共鸣形成三重回响,共同诠释着“全球南方”文化崛起与当代艺术的未来走向。
开幕式现场
展开剩余94%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艺术总监施慧与惠特沃斯美术馆馆长李淑京
秋分时节开幕的这场展览,恰似一缕联结多元文化的丝线。策展人的顶层设计为展览奠定思想基调,艺术家的创作赋予展览灵魂与血肉,观众的参与则让展览完成从“作品集合”到“文化事件”的升华。
“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将“重构星空”(Re-Constellations)转化为一场认知革命的隐喻——它是对既有艺术史“星座”的解构与重组,推动其从“被遮蔽的暗星”转变为“自主发光的星体”。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谈及感受说道:“第五届题目叫重构星空,我想这个星空是两个意思,一个是自然的科学的星空,一个是心灵诗性的星空。这个星空无疑是用心,用感情去织造,我们在织造出来的花园一般的空间里行走观看。人的思想的织性,人的肉身之感的织性,我觉得这种‘织性’是纤维艺术的灵魂。”他还表示与往届相比,这届作品有很强的人文记忆,很高兴看到作品深入到艺术家自己生活的田园,进行反复思考,带出纤维艺术特有的肉身之感,让我们的所有器官都能够像纤维一样开出花来。
策展人:
以“星空重构”破题,搭建多元对话场域
策展团队(姜俊、黄燕、阿萨杜尔·马克洛夫、许嘉)以“重构星空”为核心命题,为展览注入深刻的时代回应与文化自觉。这一主题从人类凝视星空的古老传统切入,挖掘不同文明将星空喻为纤维织物的隐喻,揭示纺织技艺与宇宙认知“编织意义”的深层关联。在全球化退潮、价值重构的语境下,策展人敏锐捕捉到单一文化叙事的局限——现代标准化星座划分背后的文化殖民,早已让多元星空叙事陷入边缘。而“重构星空”的提出,正是要打破这种霸权,让各文明的文化星光重新获得当代坐标。
策展团队成员阿萨杜尔・马克洛夫
策展团队成员姜俊
策展团队成员许嘉
策展团队成员黄燕
为实现这一理念,策展人构建了“艺术星丛”式的展览结构。不同于传统线性陈列,浙江美术馆1-2层的6个展厅及公共区域被规划成相互关联的展示空间,作品如同星辰般彼此呼应,形成动态对话的场域。这种布局暗合纤维艺术的“编织”本质,也隐喻着全球文化的共生关系——没有绝对的中心,每一种文化都在差异中寻找联结。
策展的精妙更体现在议题的精准聚焦。策展人通过作品筛选构建多维叙事:既有对殖民历史的反思,也有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既包含生态议题的表达,也涵盖数字时代的创新探索。这种多元议题的设置,让纤维艺术超越“装饰”属性,成为消解中心与边缘二元结构的文化载体,恰如其分地回应了“在断裂处觅链接”的策展初衷。
展览现场 核心档案装置《重构星空图集》
参展艺术家:
材料为语,编织文化记忆与时代思考
艺术家们以纤维为媒介,将个人表达与文化立场注入每一根经纬,让作品成为跨越地域的对话载体。在材料实验与技术创新的双重探索中,传统工艺与现代思潮实现了有机融合。
他们从本土经验出发,赋予纤维材料强烈的叙事力量。比如加纳艺术家易卜拉欣·马哈马(Ibrahim Mahama)的大型装置《无题》极具历史重量,11块印有殖民贸易痕迹的黄麻袋构成的作品,以棉麻纤维这一殖民贸易核心商品为载体,通过其上的英文商标与仓储编号,直指全球商品流动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这些作品证明,纤维材料能够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社会介质”。
展览现场
技术碰撞催生的创新表达同样精彩。莱昂纳多·乌利安(Leonardo Ulian)在传统电子电路转化中生成关于技术的重新想象,加深人们对科技背后精妙之美的认知,更引发人们对科技更深层含义的思考。而郭锐文的算法生成艺术作品《5158》标志着纤维艺术媒介中介的创新性延伸,从传统的布面走向了数字空间。中国艺术家在数字纤维领域的探索颇具代表性,有创作者将数码编织技术与视觉成像研究结合,以富含逻辑思维的图式语言构建抽象艺术语境,作品涵盖架上装置、空间装置等多种形态,还融入了影像、灯光等媒介元素。这种探索打破了“纤维=手工”的刻板认知,展现了传统技艺在数字时代的生命力。
阿根廷艺术家莱昂纳多·奇亚奇奥&丹尼尔·贾诺内(Leonardo Chiachio & Daniel Giannone)的《Comechiffones#5》则以独特视角审视了文化交融如何塑造身份认同作品中,CH&G与爱犬“家庭合影”,背景是他们精心构筑的纺织品和陶瓷世界,这些物件既象征着欧洲文化的影响,也蕴含着对原住民文化的敬意。编织文化记忆与时代思考是这次展出大多作品所传递的共鸣。
莱昂纳多·奇亚奇奥&丹尼尔·贾诺内 Comechiffones#5
莱昂纳多·乌利安
展览现场
观众:
感官沉浸,在触摸与思考中连接艺术生活
对观众而言,这场展览既是可感可及的文化体验。纤维材料天然的亲肤性与体感性,让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成为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生活延伸。
作品引发的情感共鸣与思考同样深刻。不少观众在巨型蕾丝装置《缩地》前驻足良久,这件来自崔珍、托马斯·夏因(Choi+Shine)艺术小组的作品内容让年轻观众好奇不已,促使他们主动查询作品名背后的深意。这种“观看—好奇—探究”的过程,正是艺术传播的理想状态。
崔珍 托马斯·夏因 缩地 展览现场
展览特别委托Choi+Shine创作的装置堪称本次展览的核心亮点。此件作品以中国十二生肖为灵感,邀请杭州来自各行各业的110名志愿者共同参与编织,正如作品名“DISTANCE”被译为“缩地”的深意——钩针的每一次牵引,都在消弭时空的沟壑,让百年前的萧山花边女工与今日的志愿者在针线轨迹中隔空对话;让西湖亭阁的飞檐翘角、生肖石的集体想象,通过蕾丝的经纬凝成可触摸的文化基因库。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专业大二的黄同学向记者表示,此件作品融合中国生肖传统文化,动物特征造型非常有美感,可以发现有很多巧思和设计在里面;另一位姓鲍的大三学生从志愿者的角度说道,整个展览不只是欣赏挂在墙上的画,而是让观众走近参与,作品与观众产生的互动性更加有趣。
记者观察,“特别适合拍照”成为观众的高频评价,九宫格分享朋友圈似乎是必选动作,而社交媒体的传播更让展览突破了场馆的边界。
展览现场
在杭州的艺术夜空里
共同织就多元光轨并行的全新星图
在杭州这座丝绸之城,纤维艺术不再只是经纬交织的造物,更成为跨越地域、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当全球文化在织物上相遇,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化天穹”已然成形,为当代艺术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温暖而坚定的答案。
所有艺术家的作品在展厅中交织成动态的“观念星座”,让每一颗“纤维之星”,都能在彼此的光华中,获得照亮他者的力量。记者发现,每一位参展艺术家都以艺术之思回应全球化困境,呼唤多元共生,期望在差异中寻关联、于断裂处觅链接,让每种文化星光在纤维宇宙中交相辉映。
这些作品在杭州的艺术夜空里,共同织就一幅多元光轨并行的全新星图。
部分作品欣赏
高入云 无限趋近于零-04 综合材料 8.3x3.6m 2025
丁乙 十示 2022-16 椴木板上丙烯木刻 360x480cm 2022
郭锐文 5158, But Figurative 生成艺术 尺寸可变 2024
李军毓 郭建平 FAM:000-∞ 木窗、棉线、菲林片、显示屏、感应摄像头 尺寸可变
李青 阴翳志 Dark Magazines 织锦包裹的杂志 尺寸各异 2014-2025年
林岚 推车派对 回收布、回收工业推车、水泥 尺寸可变 2023年
刘嘉琛 困兽 羊毛线、涤纶线、塑料绳、金属丝、真丝欧根纱、涤纶线、显示屏、led灯珠、亚克力、数码编织、综合拼贴、刺绣 500x500x400cm 2025
王小松 万壑松风2l 综合材料 205x325x50cm 2022年
应歆珣 日常物肖像 天鹅绒、刺绣线、珍珠粉、油彩、木 尺寸可变 2025年
戴安娜•谢勒 交织 根、种子、土壤、绿色网格 280x200cm 2023年
易卜拉欣·马哈马 无题 黄麻麻袋 尺寸可变 2013-2025年
莱昂纳多·奇亚奇奥&丹尼尔·贾诺内 Comechiffones棉线手工刺绣、十字绣、贴花、拼布、回收布料拼缝 450x450cm 2024年
莱昂纳多·乌利安 科技曼荼罗118–革命与内省 电子元件、铜线、铅、焊料、亚克力镜子、彩色有机玻璃、清漆、铝、螺丝、转扣、弹簧、扬声器、手机、钩、尼龙绳、3D打印元件 300x300x90cm 2025年
金守子 移动中的城市 DVD,单通道视频,7:33循环,无声,2个版本+ 1 AP 1997
赵素熙 信件人生项目 亚洲丝绸、欧根纱、大麻织物、描图纸、韩纸、黄油纸、画框、桌子、椅子、长凳、橡木、螺纹、不锈钢、打字机 280x1cm ,200x400cm 2007-In progress
崔真、托马斯夏因 缩地(Choi+Shine艺术小组召集百余位杭州志愿者共同创作的巨型蕾丝装置) 涤纶绳,木质和金属结构 ≈7.2x15.6x24.1m 2025年
发布于:浙江省拉伯配资-在线配资开户-专业配资平台-配资平台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