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7月2日电——“主旋律不意味着曲高和寡。”昨天下午,为期三天的2025年度电视剧(网络剧)精品创作编剧高级研修班在之江编剧村落幕,来自全国的百余位编剧、导演与平台方代表在总结发言中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主办方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主旋律剧集上线数量同比增长27%,但豆瓣均分却由7.4降至7.1,可见“量多质平”已成行业隐忧。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刘家成在闭幕演讲中以《觉醒年代》《山海情》等剧为例,提出“三性合一”的评估框架:思想性是灵魂、艺术性是骨架、观赏性是血肉,三者缺一,都难以同时赢得口碑与流量。这一观点与平台方的数据相印证:爱奇艺后台统计显示,当一部主旋律剧集首播24小时弹幕互动量突破10万条时,其完播率可达68%,而互动量不足1万条的剧集完播率仅为32%。
“观众不会为说教买单,但会为故事共情。”编剧王丽萍在研修班分组讨论中回忆,《县委大院》播出时,她收到大量基层公务员私信,认为剧中“拆迁夜谈”桥段写出了自己的真实困境。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透露,2025年起,重大主题剧本立项将增加“生活真实度”评估环节,要求提供至少三名相关行业从业者的真实性背书。
展开剩余56%平台策略亦在悄然转向。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蓓透露,平台正在测试“主旋律IP长线开发模式”,《唐朝诡事录》第一季播出后,通过线下沉浸剧场与有声剧同步运营,半年内实现衍生品销售1.2亿元,带动第二季招商前置成本回收73%。腾讯视频则首次将主旋律剧集纳入“S+超前点映”计划,以单片付费模式收回成本,《大考》点映收入占比达总收益的19%,高于同期古偶剧12%的水平。
技术介入也在改变创作流程。刘家成介绍,浙江横店影视城已建立AI剧本预评估系统,通过对过去五年500部剧集的弹幕、评论、收视三维数据建模,可在剧本阶段预测市场接受度。“《我们这十年》单元之一《心之所向》在AI评估中因主角年龄层偏高被预警,剧组及时加入95后农创客角色,播出后该单元18—29岁观众占比提升至41%,高于同类题材的29%。”刘家成说。
不过,过度依赖数据也引发担忧。编剧高满堂提醒:“算法只能告诉观众过去喜欢什么,不能代替创作者判断应该表达什么。”他以自己历时五年创作的《老农民》为例,该剧在2014年播出前曾被平台评估为“受众过窄”,但最终以平均收视率2.47、豆瓣8.7分的成绩成为年度“双冠王”。
中宣部文艺局局长陈名杰在总结发言中提出“三个尊重”作为回应: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尊重观众审美。他透露,主管部门正在研究设立“重大主题剧创作风险基金”,对经过评估具有社会价值但商业前景不明的项目给予最高30%的制作补贴,首批试点将于2026年在长三角地区启动。
走出会场,雨后的之江路雾气未散。一位青年编剧对同行说:“也许下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剧,就诞生在我们今天的争论里。”
发布于:河北省拉伯配资-在线配资开户-专业配资平台-配资平台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